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位潮州市的80后青年——陈泽桂。
他用250多万根牙签建造了潮州市的两座地标,一座是广济桥,一座是牌坊街。这座竹签筑成的广济桥全长10.3米,城门楼层层叠起,有三层半高,大致按照50比1的比例仿制了潮州标志性建筑。
毕业于北京设计学院的陈泽桂,在他读大三的时候,用168万根牙签建造了一个广济桥的模型。人们在这袖珍精致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80后青年对家乡的情怀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因为这个桥叫做‘浮桥’,所以我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用这种可以浸水的竹子来做材料,然后把这个艺术品陈列在水面上,以此突出浮桥的概念。放入游来游去的小鱼,可以让这条桥看上去有动有静,比较生动。”陈泽桂说。
在感叹作品设计独到的同时,人们更为赞叹168万根竹签所显示出来的匠心精神。这个作品在当时获得非常多的赞赏,也让陈泽桂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毕业之后,陈泽桂回到潮州,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期间,他的书画作品屡屡获得殊荣。
生活稳定之后,陈泽桂又有了新的想法。他看到有一句民谣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于是,2016年开始着手用竹签做牌坊街。他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构思和取景,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制作。因为陈泽桂当时还在上班,他只能起早贪黑,利用早晚的时间,用四十五天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做出了竹签牌坊街。
这个作品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今年春节期间,他的祖籍地潮安区沙溪镇还专程邀请他把作品带到家乡设展。而这个作品近期还获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创新杯全国设计大赛一等奖。
潮安区沙溪公会会长陈玉湖说:“当时竹签模型在乡里展览时受到许多夸赞。大家都觉得,这是我们村里人的骄傲。”
陈玉湖认为,从小陈泽桂做事情就非常有思路和想法。做竹签不仅要有创意,还要有耐心。两个月跟外界断绝联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潮安区沙溪公会会长陈玉湖
在用竹签搭建模型的过程中,陈泽桂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他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比如说用烧烤签,用一次性竹筷子来做材料。竹筷子可以做柱子,筷头做栏杆,会非常漂亮。
想做好一个地标,不仅要有优秀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对它有充分的了解,每个细节都需要符合原建筑的设计。陈泽桂说,湘子桥有一句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为了印证这句民谣,陈泽桂安装了一只鉎牛。
潮州湘子桥、牌坊街是古城潮州的建筑标志,它承载了一代代海内外潮汕人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潮州市委党校、潮州市行政学院原教育长孙培存说,这两个艺术作品传播了潮州文化和中华的文明,拉近了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潮州市委党校、潮州市行政学院原教育长孙培存
接下来,陈泽桂打算继续用竹签制作潮州的“内八景”“外八景”,包括潮汕三市比较著名的地标建筑,将家乡的美景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人们。年轻的艺术家前途不可估量,我们也期待着他的新作能尽早推出。
详情请留意今晚(19日)《民生档案》相关报道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供稿/《民生档案》
记者/李君 晓军
实习小编/张传熹